超精密加工:磨削工艺
一、 磨削加工简介
磨削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切削加工方法之一,它是利用高速旋转的磨料砂轮,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的一种加工方法。磨削加工在机械制造行业当中应用广泛。
二、 磨削加工原理
砂轮是由大量不规则形状、锋利边缘的磨粒构成。每个磨粒相当于一个微小刀具,切入工件表面时产生切削作用。磨削过程分为三阶段:滑擦阶段:磨粒与工件接触但未切入,仅产生摩擦。犁沟阶段:磨粒切入工件表面,形成沟槽并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;切削阶段:磨粒深入工件,切除微小金属屑,实现真正的材料去除。
磨削加工的特点
1、效率高:磨削加工的切削速度非常快,并且可以同时加工多个工作面,大大加快加工效率。
2、高精度:磨削加工可以加工出表面粗糙度Ra0.003μm的工件,可对工件的形状、尺寸和位置进行精确控制,因此,在精密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3、适用范围广: 磨削加工可以加工各种硬度的材料,比如淬火钢、硬质合金、钨金等,同时,磨削加工还可以加工各种复杂形状的零部件,如叶片、涡轮盘、医疗仪器用品。
4、加工质量稳定 磨削加工时通过砂轮与工件之间的摩擦作用来实现材料去除的,因此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切削力,也不会产生振动和噪声。加工质量稳定且加工过程的可控性较好。
5、对工人技能要求高 磨削加工需要操作工人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。磨削加工的切削速度非常快,操作工人需要具备快速、准确的手眼协调能力,有经验的师傅可根据工件材质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砂轮,调整切削参数。
三、 磨削加工的应用
在工序流程的最后阶段,也就是最终加工工序中,需要进行组装面、配合面的研磨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
1、 保证高精度的尺寸要求
组装面和配合面往往决定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,比如轴与孔、导轨与滑块;普通车削、铣削难以保证±1–2 μm的公差,而研磨能稳定地实现这一精度。
2、 提高表面质量,降低摩擦与磨损
研磨后表面粗糙度可达Ra0.2μm微米,甚至更低,接近镜面;表面光洁度高,运动摩擦小、磨损少,可延长零件寿命;适用于滑动配合等要求低摩擦的部位。
3、 保证装配稳定性与互换性
如果工件精度不够,在组装时,可能会出现装不进去、间隙过大、早期失效等问题,因此精密配合件必须严格控制尺寸和表面形状,才能在装配时实现正确的过盈或间隙。
4、 减少残余应力和变形
前序切削会留下刀痕和应力集中,研磨能去除加工硬化层,减少残余应力。这样可提高配合面的耐疲劳性能和稳定性。
5、 满足高端应用要求
在模具、轴承、液压件、机床主轴等领域,组装面和配合面不仅要求尺寸精度,还要求表面光洁度和长期稳定性,研磨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工艺。
车铣能成型,磨削才能保证精度和性能。一般来说,车削/铣削表面纹路呈现明显的刀痕和周期性波纹,这种刀痕的形状通常是螺旋形(车削)或弧形/直线交叉(铣削)。比如车削常见的同心圆刀痕,铣削常见的“弧形扇状”或“鱼鳞状”痕迹。纹路沟槽较深,高低起伏明显,表面粗糙度大,一般在Ra1.6~3.2μm。纹路的均匀程度受到刀尖圆弧半径、刀具震动、进给量变化的影响。
这种纹路特征,会对工件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。
由于纹路沟槽的存在,实际接触面积小于理论设计值,装配时易出现局部点接触而非面接触,导致定位精度不足,零件装配精度难以满足要求。局部接触还会使应力集中于纹路峰点,长时间使用后,这些区域容易发生塑性变形或微剥落,进而使配合间隙逐渐增大。对于承受循环载荷的零件,此类缺陷更可能诱发疲劳裂纹,显著缩短使用寿命。
方向性强的沟槽犹如‘集屑槽’,易滞留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磨屑、油泥和粉尘等杂质。这些杂质反复夹带在摩擦副之间,相当于形成‘第三体磨粒’,显著加快磨损速度。沟槽内堆积的杂质还可能导致摩擦副卡滞,运行阻力增大,并使零部件出现异常磨损,从而提前失效、缩短使用寿命。同时,残留物会划伤工件表面,造成表面质量下降。在高精度或高负荷工况下,这类问题更易引发设备振动、发热,甚至导致故障停机。
深沟槽是典型的应力集中源,其底部尖锐过渡处极易成为裂纹萌生点。一旦裂纹产生,扩展速度显著加快,导致零件疲劳寿命缩短,实际承载能力低于设计值,存在提前失效的风险。在长期交变载荷或冲击载荷作用下,零件甚至可能发生早期断裂,进而引发设备停机或损坏。
在精密零件或者高端客户看来,明显的刀痕通常被视为加工工艺水平不足的表现,容易降低产品的档次感和认可度。丰合精密配备中国曙光SGM-450、PMM 4080AHNC等先进设备,专注于半导体、医疗、汽车、模具及自动化设备等行业的精密磨削加工。我们可加工的材料涵盖广泛,包括有磁材料(如碳钢、模具钢)及无磁材料(如铜、铝、不锈钢及PEEK塑料)。公司拥有数十年丰富经验,服务客户超过千家,以客户满意为首要目标。凭借卓越的加工能力和完善的设备保障,丰合为客户的出口订单提供可靠支持。